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天下 > 正文

美司法部搞所谓“中∮国行动计划∏”,华裔科学家反击:近一半华裔科学家表示受到种族歧视

2021

10/30

20:59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姜华 环球时报记者 刘洋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逸】时任美国司法部长╳塞申斯2018年提出旨在打击经济间谍在美活动和秘密影响力活〓动的所谓“中国ω行动计划”。此后,美司法部不断据此对参加中国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的科研人员,包括美国本→土科学家和华裔科学家发起调查。当地时间28日,两名在美工作的华裔科学家发布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通过调查数据对美国以“中←国行动计划”名义展开的所谓“国家安全≡调查”予以回击。报告认为,有关调查涉嫌种族歧视。

  据香港《南华早报》29日报道,这份研究报告长达30页,由美国华人组织百人△会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两名教授←共同完成。该研究对在◤美国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工作的1949名华裔和非⊙华裔科研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华裔科学家对美国的研究和教学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超过3/4的科学家认〒为美国应加强与中国大陆的科学合作。

  报告还揭露了华裔科学家与非@ 华裔科学家的不同遭遇,比如近一半的华裔科学家(包括美籍◣华人)表示自己受到美国政府的种族◆歧视,而非华裔科学家中只有8%遭遇过↘歧视。近四成华裔科学家称,他们因种族问题在获得资金援助方面遇〇到困难,这一比例▲几乎是非华裔科学家的3倍。报告还显示,50.7%的在美▃华裔科学家对自己遭到美国政府的监视感到相当恐惧和焦虑,这一数字在非华裔科学家中仅为11.7%。

  《南华早报》称,这一研究报告用数据量化了▲美国学术界对华裔科学家的种族形象々定性,以及对他们研究的冷淡态度。支持结束“中国行动计划”的APA Justice负责人表ξ 示:“这项研究的结果并不令人惊讶。问题是『如何处理,如果想打击◇间谍活动,就采取相应的手段惩罚罪犯,但不能进行种族定性。”

  英国《高︼等教育时报》29日报道称,上述研究作者之一、亚利桑那大学教育学教授珍妮〓·李在受访时表示,从这项研究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华裔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与非华裔因种族主义◢影响,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种族歧视、刻板观念、仇外心理和政府政策这╱里都在起作用。

  美司法部启动“中国行动计划”以来,对参加中国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的科研人员,包括★美国本土科学家和华裔科学家不断发起调查。然而,截至今年3月底,美司法部“中国行动计划”网站公布的所谓“典型案件”汇编中绝大部分所指控的罪名都是电信欺诈、虚假陈述、瞒报税款等等,而非所谓经济间谍或盗窃商业秘↙密。其中许多华裔科学家遭●指控后被无罪释放,但他们的职业声誉和研究生涯均受到相当大的损害。

  与此同时,“中国行动计划”也在非华裔科学家中营造出恐惧氛围。这些科学◣家称,已经切断了与中国合作者的联系,不再雇用中国博士后,并限制↓与中国学者的交流。甚至那些认为自己的工作对中国不敏感或没有任何潜在利益的人也感受到∞了寒蝉效应。而参与调查的华裔科学家还▓表示,由于担心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查,他们会故意不为项目争取联☉邦资金,一些华裔科学家也开始考虑到美国以外不那么敌对的环境中工作。目前,美国国内来自中国的国际研※究生人数已经在下降。美国百人会总裁黄征宇表示,“我们不断听到关⌒于华裔美国科学家被无╱故解雇或离开美国的消息,因为美国感到敌意或因为害怕而停止与∑ 中国的互动。”

  《南华早报》提到,一些人认为,美国实施“中国行动计划”的★既定目标是“增强美国竞』争力,并挫败北京主导的全球战ζ略科技市场”,但讽刺是,该计划恰恰给〓那些对美国创新至关重要的有才能的华裔研究〖人员带来伤害,反而削弱了︽美国的竞争力。

  不过,美国政府并未意识到其♀政策的错误,反而准备变本加厉。就在上述报告公布的同一天,美国联邦调Ψ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进一步宣称,“中国行动计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他声称,北京正在扩大对“非传统信息收集者”的使用,包括商人、研究人员、研究生和科学「家,“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控制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试图窃取我们▆的信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南华早报》评论称,这凸显美国亚裔群体在终结“中国行动计划”时面◇临的挑战。

  珍妮·李表示,即使结束“中国行动计划”,美国□ 的其他政策,比如收紧对一些中国研究生的签证限制,也会影响外界对美国是否欢迎中国学生和学者的看◆法。她还◎补充道,华裔科学家在美国实际上面临的危机感或比报告显示的更加严重。

Copyright(C) 1998-2021 pastoralsounds.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々可证:1009513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06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090203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